本篇文章167字,读完约1分钟
鸿海与夏普结婚四年,离洞房只有一步之遥。尽管由于“或有负债”,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外国投资案仍在谈判中,但它应该离完成不远了。“夏虹廉”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目光,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件珍品。近年来,台资企业国际化M&A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本土企业,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外部刺激,导致产业升级不尽人意。

根据台湾1月份公布的出口数据,毫无疑问,台湾将迎来第12个月的负增长。出口在下降,经济增长也不好。每年都会上演一场针对gdp的防御战。台湾有很多评论的声音。为什么台湾的出口不好?为什么这个行业会失去竞争力?有人指责投资长期低迷,也有人批评过去两岸关系不佳。总的来说,台湾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点通”的局面,缺乏全面、整体的治疗,根本无法根治。

我们可以分析“夏虹联”的特点。首先,鸿海向夏普投资约43亿美元,这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海外投资案例。第二,夏普的优势在于面板技术,这不仅是鸿海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面板技术与更多不同行业建立战略联盟,这与购买战略资产没有什么不同。第三,夏普仍有许多优势,如冰箱、洗衣机、白色家电如空色调,以及知识产权等。,所有这些都有机会帮助鸿海在上任后创造机会,进入更加多元化的产业链。

台湾经济不景气可能与台湾缺乏狼和战略性大规模国际并购有关。鸿海愿意承担风险,与一家在规模和技术上都非常重要的企业联姻。尽管这两家公司的规模不像蛇,但至少铸造厂在向百年老店“攀登”。如果我们成功,我们将把我们的核心技术转化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鸿海将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从原始设备制造商王国飞跃到品牌帝国。

这不禁提醒人们,"红色供应链"在大陆的兴起最近已经讨论过了。在金融海啸后国际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所谓的“崛起”难道不也是大陆进入市场的一种危险吗?它收购了许多质优价廉的公司,并从战略上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

长期以来,台湾的外资案例都是关于去海外寻找一个拥有廉价工资、廉价土地和廉价原材料的地方,几乎以水生植物为生,哪边更便宜,哪边更便宜,但不可能逃脱大规模低成本制造的思维。台湾明基集团(BenQ)多年前在德国收购西门子(Siemens)是为了收购一个具有制造业思维的品牌,但该投资案被宣布不成功,几乎拖垮了母公司。此后,台湾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极其谨慎,很少利用国际并购来壮大自己。

鸿海精密董事长郭台铭花了四年时间,花了43亿美元告诉所有人,或者他可以更进一步,使用国际M&A工具。与其只关注内向投资和打击资本外流,我们还不如改变思路,考虑从海外购买技术和经验。只有这样,台湾工业才有希望“化骨”。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台岛夜话:“鸿夏恋”对台湾的启示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79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