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7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一家银行因买理财被骗了。
根据日前重庆渝北区人民法院发布的刑事判决书,浙商银行共购买了8亿元的虚假理财产品。
奇怪的是,浙商银行没有发现这个理财产品有问题。 来银监总行检查,发现购买的理财是“三无”产品,没有备案,没有号码,没有真实投入。
这个信息一出来,很多投资者就开始害怕,银行被骗了,不能理财了吗?
当然,有理财诉求的投资者可以购买,但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要轻信
最近,小司也有点和银行合作,发现银行对产品推广非常严格,我们必须仔细审查我们拥有同样产品的复印件。
但是,各领域都有素质不同的工作人员。 如果你和一个员工接触,他会对你说一些不靠谱的话,答应一点不沾边的条件。
例如,最常见的是“我们的产品可以获得成本保证利润”。
但事实上,《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保本理财完全不存在,甚至新规规定理财子公司可以发行分级基金,直接投资股市,这些都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以防万一,请参考这些人的意见。 包括小司在内,也可以作为参考。
基本上,最安全的是自己去看合同。
资产管理合同看什么?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理财合同那么长,看不下去了。
这里司先生说了几个容易误解的地方,请特别关注。
(1)查看下面的资产
理财产品经常包装得眼花缭乱,名字千奇百怪都有: xx宝、xx胜、xx白金计划、xx财富计划.....。
但是,我们必须扒开这些包装,看看最核心的基础资产。 这就是你真的买的东西。
说白了,银行收到你的钱后,要投资在哪里,你才能得到这些收益?
例如,看这个产品的钱,实际上是购买债券这样的金融资产,同业拆借还是其他货币类产品,这些都比较稳定。
但是,如果向濒临破产的公司借贷,或者加水后扔到奔驰车上,你会继续买这个产品吗?
基础资产称为资金流向、投资地点、资产构成、资产结构等,这在正规合同中一定会注明。
在网上购买的银行理财,在产品详细信息、投资详细信息等板块也一定可以查到。
如果找不到的话,请考虑一下。
(2)是自愿的还是代理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包括银行拥有的理财产品和代理产品。
银行有理财产品。 因为有银行自己的信用背书,所以安全性相对较高。 当然,如果把产品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产品本身风险很高,那么什么样的机构发行就不重要了。
代销产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等渠道向顾客销售其他合作机构的投资产品。 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由发行机构自身信用保障。
这是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需要识别产品是银行所有还是代销的,如果是代销产品,需要明确具体的发行机构。
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登录权威网站“中国资产管理网”。
银行拥有理财产品,在产品证书上显示产品登记代码。 对于代销产品,需要到银行系统和官网等官方渠道咨询相关情况。
(3)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可能会标注预期收益率,但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银行理财提供的预期收益率,都是年化收益率。 因为,年化收益率通常高于同期银行的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例如,我购买了银行为期7天的理财产品,价值20万元。 预期收益率为3.8% ,理财产品到期,该产品结算收益为200000×3.8%÷365×7=146元,不是我预期的200000×3.8%=7600元。
因为,7天的理财产品,收益金额是年收益的7/365。
(4)募集期间和清算期间的期间
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关注收益和期限,而忽视募集期和清算期。
理财产品通常在计算利息之前有募集期。 短则7天,多则1个月。 在此期间,我们投资的资金没有利息,或者只有活期存款利息。 募集时间过长会减少投资收益。
清算期间是指理财产品到期后,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并不是当天到账,而是进入产品清算期间,在清算期间银行不支付利息。
例如,一家银行发布34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6.4%,产品销售日期为3月19日-3月25日,银行有望在到期日之后的两个工作日内(法定假日顺延的情况下)将现金转入投资者账户。
考虑到该产品到期日为4月29日,为期两天的清算期和五一节假日顺延三天,银行有权最迟于5月4日支付理财资金利息。
如果我在3月19日购买了这个产品,意味着这个投资期为34天理财产品实际占用理财资金的天数为46天,包括只享受活期利率的7天募集期和不享受利率的5天清算期。
计算起来,实际收益率只有4.78%,远远低于预期收益率。
因此,必须注意在购买时计算这些日期。
本文在微信公共平台首发:小司谈理财。 文案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搜狐网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行承担。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买银行理财被骗8个亿,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坑?”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26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