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8字,读完约5分钟

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楼风最热的时候,炒房者索性炒了整座大楼,形成了“炒楼”、“炒酒店”的热潮。 当时,中环、湾仔、尖东等各繁华商业区频繁传出商业大厦整体高价易手的消息。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金钟的金门大楼,中环的联邦,国际两座大楼被烧毁。 金门大厦从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期间周转三次,售价从7.15亿元增加到16.8亿元,在短短两年内上升到135%。 联邦,国际两幢大楼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间转卖两圈,售价从10.89亿元上升到22.35亿元,短短半年时间上涨了一倍多。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灼热的楼风进一步推动了地价、楼面价的上涨,远远脱离了当时香港市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据统计,1975年香港中小住宅大楼每平方英尺约230元,400平方英尺住宅单位售价约9.2万元。 当时,香港市民家庭平均月收入1,300元,购买小住宅单位的钱相当于市民70.8个月(约6年)的工资。 但在1981年房地产高峰时期,小型住宅单位每平方英尺的售价上升到约1,000元,400平方英尺住宅单位的售价增加到约30万元。 市民家庭的平均月收入约为000元,也就是说,购买小型住宅单位的钱相当于市民101.5个月(即约8年半)的工资。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当时,香港的楼价并未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和普通市民的支付能力上,当顾客的工资收入远远赶不上楼价涨幅时,楼价下跌是不可避免的。 1981年,香港房地产市道停滞,空安装单位大幅增加,1980年新建住宅中,空安装率达到41.3%,大量单位滞留在大小炒房手中。 土地市道的下调是迟早的问题。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70年代末,香港经济开始过热,通货膨胀率达到15%以上,而1978年香港优惠利率平均只有6.68%,楼宇贷款利率平均为10.62%,市场对资金的诉求没有增加。 在此期间,港元汇率因外贸赤字增加(在房地产狂潮中,香港建筑材料进口大幅增加,贸易赤字也有所增加)而疲软,刺激了利率的上升。 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实施货币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推动香港利率大幅上升。 1981年10月7日,香港最优惠利率上升至20%的历史高水平,楼市贷款利率上升至21%,给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见表3.5 )这一时期,香港政府又修改了卖地政策,取消“分期付款买地”,进一步加重了快速发展商购买土地的价格(利息)。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1981年,银行和财务企业贷款购楼增长率相当惊人,分期付款购楼贷款达到1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 但是到了这一年的第四季度,银行分期付款的贷款几乎没有增加,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很谨慎,在贷款部分的时候,除了要看贷款大楼是否值得,还得看贷款的偿还能力。 一些银行还制定了新的楼房评估方法:楼房面积不再按建筑面积计算,而是按实用面积计算,贷款数量也可以控制在6成。 1981年7月,香港政府实行金融三级制,加强了对财务企业的管制,结果大幅减少了财务企业的短期存款,加速了信用收缩。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1982年是香港地产业过去7、8年最黑暗的一年,地价、楼价、租金全面大幅下跌,官地拍卖中投资者竞争有趣普遍下跌,出现冷清场面,往往拍卖官不得不收回多个官地 据统计,1984年香港政府共发布50张官地,上半年占30张,其中6张以无人值守的承价回收,下半年20张,其中7张回收。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土地的市道崩溃,最先被冲走的自然是地价。 1982年,香港地价普遍下跌40%至60%,跌幅最大的是工业用地和高级住宅用地。 九龙湾工业用地售价,按楼面面积计算,由1980年12月每平方英尺360元的最高水平,降至1982年10月每平方英尺25元,跌幅达93%。 港岛南湾道一带的高级住宅用地也从1980年9月的每平方英尺1,502元的最高水平降至1982年5月的每平方英尺540元,下跌了60%。 地价下跌,香港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1982/1983年度香港政府财政收支赤字39.35亿元的销售额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也从1980/1981年度的35%增加到1981/1982年度的29%和1982/1983年度的1983年度的19 %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地价下跌导致楼价、租金大幅下跌。 1982年,住宅楼价比高峰期下跌三成至四成,如北角住宅楼价从1981年底的每平方英尺1,067元下跌至1982年底的每平方英尺664元,达到38%。 中区甲级写字楼月租也从1981年中高峰时期的单位尺28元降至30元,从1982年底的单位尺21元降至24元,降幅约20%至25%。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市道低迷,成交萎缩,大楼空增加。 1982年各类合同(包括楼宇和个人土地买卖)登记总数16.5万份,总额994.7亿元,分别比1981年下跌13%和21%。 1982年底,香港个人住宅空安装单位3.17万个,空安装率达6%,其中大型住宅单位更是达到9.1%; 商业大厦空占地面积达到586.6万平方英尺,空安装率为10.7%,其中办公室更是达到17.6%; 工业大厦空占地1,312.1万平方英尺,空的安装率达10.5%,均处于历史最高或极高的水平。 根据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当时香港产业积压的资金,有可能达到500亿元。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