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17字,读完约7分钟
本报记者安仁
“保重,他每天再见。 ”
电影《千与千寻》的第一个画面,一大摞花中间放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这句经典台词。
诞生18年后,终于出现在中国银幕上的《千与千寻》跳出了动画电影的范畴,成为了文化符号和时代记忆。 它给一代观众带来的,不仅是难忘的故事、无法言喻的隐喻,还有社会人生不可改变的历史主题——失落、悲伤、探索、成长。

“你不记得自己的名字吗? ”
白龙告诉千寻:“如果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名字,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白龙一直在这里,是因为忘了名字。 忘记名字,阴影笼罩着的是自己的丧失。
电影里的隐喻还有很多。 比如脏烂的神,比喻被污染的河。 例如,被溺爱、连细菌都害怕的“少爷”比喻了世间的大婴儿们。 例如双胞胎姐妹汤婆和倩婆,人的两面,还有白龙、无脸人……人物的设定都是以主题为中心展开的。 “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名字,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玲和白龙忘记了名字,守护着油店。

该电影导演宫崎骏想告诉观众,他忘记了名字,失去了自己,永远呆在原地。 从一个人的事,到国家的民族,经常会这样。 这一幕让我想起电影《最后的武士》中的情节:当人们积极追赶西方潮流时,想立刻抛弃原来的一切:穿西装、吃西餐、做铁路、建工厂、迷失自己、听不见结尾的台词,“我 此时,民族的心隐隐作痛。 这个痛苦和悲伤,宫崎骏必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他的动画讲述。

“我不知道离别的味道是如此的寂寞”
宫崎骏的很多作品都有一点相似的痛苦和悲伤。
在电影《龙猫》中,妹妹草壁米和姐姐草壁皋吵架后,一个人离家去找生病住院的母亲,但是途中迷路了,迷失在了乡下的草丛和道路上。 在《幽灵公主》中,悲伤还在,代表自然万物的山神兽被贪婪的人类砍掉了头,发出了叹息。 《辉夜姬物语》还是以忧伤为主基调,膝下无子的老夫妇,在竹笋中得到宝贝的养女,精心养育后,女儿终于被上帝“夺走”,在歌声中流露出无限的悲伤。

事实上,这种痛苦和悲伤在战后的许多日本电影中清晰地出现,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二战后,日本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生活环境的重建,经济迅速发展,给人心带来了孤独和焦虑。 这个时期,电影制作开始选择这些新的主题素材反映社会人生。 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电影市场上,东宝、松竹、大映、东映、日活、新东宝6大企业作品如火如荼,他们大量拍摄的现实主题素材电影,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捕捉着经济社会变革中的心理变迁。

小津安二郎拍的《东京物语》告诉我们,无论年老的父母怎么追,都追不上在东京找工作的孩子。 在“秋刀鱼的味道”中,曾经的水兵和舰长再次聚集在一起,烂醉如泥,沉迷于居酒屋和过去,但酒醒的时候,人必须重新找回生活坐标。 山田洋次创作了《黄昏清兵卫》《小房子》,甚至是小津的作品的翻拍《东京家族》,无论哪对夫妇有孩子,每天的粗茶淡饭的普通家庭都离不开视点。 甚至北野武自制的《菊次郎的夏天》也不由得流露出悲伤和温柔:游手好闲的菊次郎和小男孩一起去找再婚的母亲,途中寻找自己的“来路”——在养老院用同样的方法“抛弃”自己的母亲,“母亲, 今昌平导演的《楢山节考》,在悲伤中折磨人性,年老被送往神山——实际上是被遗弃的——旧习俗,与人子尽孝的心情交错,上演着悲伤的人类惨剧。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艺术氛围中,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宫崎骏熟知主流电影的精神本质,并在日本电影史上的大坐标中定位。 1963年4月,进入东映动画企业后,从事的动画师的工作决定了其表现方法与以前流传的日本电影不同,期待着新的突破。

“剩下的路应该自己走,不要回头”
进入油屋工作后,腐败的神来了,大家躲躲闪闪,把腐败的工作抛向千寻的场景,在她为腐败的神淋浴时,发现了困扰“腐败的神”的刺,刺中了她“腐败的神”的身体。
恢复原形的河神给千寻送上了魔法药片。 她第一次独自面对挑战,同时战胜挑战,从此千寻逐渐摆脱了对别人的依赖,开始独立处事。 在一步步融入魔法世界的过程中,千寻并没有迷失自我,反而在一步步寻找真正的自己。
实际上,谁也不会甘心落后自己,不沉浸在痛苦和悲伤中而放弃成长。 在赶上主流,融入世界,成为潮流之前,曾经是一点影子人一生的事业。
黑泽明就是这样。 《罗生门》中古希腊戏剧般的台词对决,《七武士》《红胡子》中,仗着正义的武士和医生正是《超级英雄》、《影武者》《乱》的电影画面,美得令人窒息……因此,他成为了众多国际 影评人惊讶地发现,这还是一部日本电影,简直是披着和服外衣的世界性大作。 但一直质疑同期:世界上的东西依然是世界,本土的东西终究是自己的。 黑明风的艺术探索,随着斯人的离开突然停止了。 这个时候,敲击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日本导演的创作追求。

真正的日本在哪里? 有人说,真正的日本是主妇煮的味噌汤,是孩子随身携带的饭盒。 制作电影也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回头”宫崎骏走出了自己的电影路。
工作20年后,宫崎骏于1983年首次执导了动画电影《风之谷》。 一个人承担导演、剧本等所有事业。 2年后的1985年,宫崎骏和高田勋共同开办了吉卜力的实验室。 他们越来越多的眼球聚焦于本土文化,开启了动画电影制作的新时代。

1986年,《天空之城》开始制作。 1988年,《龙猫》上映。 1989年,《风之谷》完成,《魔女宅急便》上映。 1997年,《幽灵公主》一发行,就以193亿元的票房收入获得了1997年日本电影票房的首位。 2001年,《千与千寻》在日本上映,同年再次获得日本电影总票房第一名。 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国际电影奖项。

可贵的是,艺能炉火纯青,年龄越大,宫崎骏就越能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定位和素材,《千与千寻》中凝聚了许多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元素,设置了“龙猫”的故事情节,也暗指了战后和现在日本家庭的状况。
宫崎骏和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象征,成为了认知日本的窗口。
“唯一值得相信的人是自己”
很多事件都是哲人的终极三问“我是谁? 逃不出”。 “你从哪里来的? “你要去那里吗? ”
经历了迷路、悲伤、寻找的旅行之后,千寻开始明白了。 唯一应该相信的人是自己。 成长是必然的经验,也是唯一的选择。
电影主人公千寻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当她看到无脸人站在屋外被雨淋湿时,为他开门,让他进来避雨。 为了拯救被贪婪迷惑的无脸人,她把拯救父母的药片给他,帮助他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为了拯救被金婆婆的魔法伤害的白龙,她不顾危险,以白龙的生命作为交换,去了金婆婆那里道歉。 即使知道去金婆婆那里的车没有回来,她也没有动摇。

电影创作也一样,真正的生活电影,不用“重建”理想的世界,只要把角色一个一个地填补,让镜头回归生活,走进居民楼,走进菜市场,就能找到我们本来的样子。
很遗憾,影子们可能不满足于此。 “语言叫希腊”未必被大多数观众接受。 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正在经历高潮后的暂时调整。 我们可能真的不得不在高歌猛进后的挫折、痛苦的墙壁、碰壁后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再次成长的旅程。 如果能迷路、悲伤、坚决成长、寻找定位、讲自己的故事,相遇为什么还要等他的日子呢?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相逢何须待他日”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2615.html








